成都北门仿古建筑群“文殊坊”,甫一落成,便门庭若市,与凋零、萧杀的秋景形成强烈的反差。愚以为,文殊坊有此盛景,无疑得益于与当今大众心理的暗合。
    人们畅游其境,似乎忘记了现代都市的喧嚣和浮躁,朦胧的片刻间满足了追求古朴、静谥生活的心态与欲望。
    必须承认,“文殊坊”的制作者、策划者眼光是有其独特性、前瞻性的。素有“川西第一禅林”之称的成都文殊院,载誉已逾千年,其禅文化底蕴厚重而博大;佛门提倡世人“出世”,现代人鄙夷滚滚红尘中的种种阴暗面,这无疑又是禅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种契合点。文殊坊依托于此建“坊”,古今璧合,“院”、“坊”生辉,亦再造了文殊院昔日的繁荣,可谓时下仿古潮中的一大奇观。
    不难看出,文殊坊成功的奥秘在于近乎完美地将禅文化和民俗文化巧妙地结合,通过一种独特的即重现历史风貌的手段,演绎着世人心中向往的历史。
    “文殊坊”的辉煌,昭示着这样一个哲理:符合大众需求的,即是正确的。这无疑于我们的建材界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。在国民经济持续多年以8%的增长率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,建材市场早已由卖方市场演变为买方市场,一切皆由买家来定音,能否与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,对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就具有决定性意义。
    眼下的建材圈,产品名目繁多,然精芜并存。在今天产品普遍同质的时代,有人提出差异化竞争,其实质主要是服务的竞争,由此可引申为是“迎合”的竞争。迎合买方,其理浅显,真正做到则不易,所以偌大市场谓之“精”的东西称得上是凤毛麟角——尽管“第一”、“放心”等等溢美之词终日充塞于耳。而“芜”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(不管何种社会,无论哪段历史时期)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催化,此“芜”草极难刈除,制约和防范的惟一效果只能是减少。君不见,因“地板含醛量超标”、“花岗石放射性物质超标”、“劣质钢材、水泥”等等所致的伤人、毙命事端常常见诸媒体,无怪乎某著名地板企业振臂高呼要以“良芯(心)”来制造、销售产品。良心,是人类正义+公平的代名词,做产品良心是基石,是企业生存进而做大的根本保障。对产“芜”品的企业来说,首先是要有“良芯(心)”,放下“屠刀”,其后才能谈得上生存、做大;对有“良芯(心)”的企业来说,欲至更高境界,就得强内功、多修“行”,有悟性,否则就只能如同文殊院里干杂活的和尚,默默无闻终其生,而无法成为高僧,修成正果。